
有哪些关于狗的绘画作品推荐?
动漫的狗狗作品来了
好开心能够回答您的问题,苏苏是一个爱狗人士,从小就特别喜欢狗狗,因为狗狗忠诚,又通人性,狗狗就像是一个小伙伴陪伴在我们身旁。苏苏平时画画除了画人物头像外,闲暇的时间就会画画自己和朋友家的狗狗,狗狗的寿命不是很长,也算是对狗狗的一种纪念了。
和大家分享下,大家觉得我画的狗狗如何?
很高兴来回答你提出来的这个问题,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从大狗藏獒,到袖珍小狗,都是人们非常喜欢的狗狗,我也喜欢狗,我喜欢柴狗,导盲犬,各种袖珍小狗,现在有很多朋友都把狗狗当做孩子来养。下面是我绘画的狗狗,希望朋友们喜欢。
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从古到今,艺术家画了很多以狗为主题的绘画。今天就说几幅近现代作品吧。
1.基斯·哈林的跳舞狗
基斯·哈林(Keith Haring,1958-1900)是美国知名的波普艺术家。上个世纪80年代,哈林在纽约街头、地铁内张贴自己的涂鸦作品而声名鹊起。哈林笔下的狗线条简洁,颜色鲜艳,两条腿站立着跳舞,这点很像人类。
跳舞狗在哈林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并成为他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优衣库、Coach等一些时尚品牌还出过哈林跳舞狗的款式,很受消费者喜爱。
2. 毕加索和“傻大个”(Lump)
毕加索养了一条腊肠狗,给他起了个宠溺感满满的名字叫“傻大个”(Lump)。毕加索曾说:“傻大个,他不是一条狗,也不是一个小伙子,他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上图是毕加索在一个白色的磁盘上为“傻大个”画的肖像画。画完以后,毕加索还向“傻大个”展示了他的杰作,好像在问:“你看,我画的怎么样?喜欢不?”
“傻大个”死于1***3年3月29日,比毕加索早十天。
绘画界流传一句俗话:"画人难画手,画狗难画走"。中国的画家中,善画动物的高手云集,但画狗优秀的有清代宫庭画家郎世宁、现代画家刘继卣。
(一)、清代宫庭画家郎世宁
郎世宁是意大利米兰人,他在清康熙五十四年来到中国传教,后进入如意馆,任宫庭画家50多年。
郎世宁擅长绘骏马、人物肖像画和花卉走兽。他的主要作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等。他的绘画风格强调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郎世宁在中国,仔细研习了中国画。他画的骏犬图,线条流畅自然,以深厚的中国画功底,一丝不苟的精描细画,层层晕染出动物的立体明暗,造型上力求准确,犬的姿态和皮毛的质感自然生动,给人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视觉感。
郎世宁画狗,画面多衬托植物山石,他在表现狗的形体姿态时,以最难表现的“走"的动作去塑造,他的严谨扎实的写实功底令人敬佩。欣赏他的画,感觉到画面浓厚的西方绘画风格和中国画相融合的绘画特色,其画风韵传神,具有“郎世宁"画体的的独特风格。
(二)、“中国画世纪经典"刘继卣
刘继卣,天津市人。杰出画家,擅长连环画,尤其擅长人物、花鸟走兽。
刘继卣从小喜爱绘画,尤其是喜爱画动物。他少年时临摹宋院体画及元、明、清诸名家作品,学习西画的***技法,独创出"湿丝毛法",“点掇法","墨积法"等造型技法,是近现代最杰出的工笔人物、花鸟走兽画***。
刘继卣注重写生,养成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他为了观察动物,经常聚精会神,忘记吃饭和休息。刘继卣的动物画题材广泛,他画的老虎、猴子、松鼠、羊、狗、狼、鸡等都有拟人化倾向,让人产生怜惜和喜爱之情。
刘继卣画的走兽,生动自然、构图精准。他对动物的骨骼结构、外部的皮毛、姿态和特征刻画的准确而生动有趣,线条细腻而有质感,他的绝技一一劈笔丝毛,就是刘继卣继承他父亲独创的绘画技法。
刘继卣画狗的画幅不是很多,他画动物时,善用侧锋,用笔豪放迅疾,强调画面中动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好开心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狗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狗狗通人性,又忠诚,小编就特别喜欢,以前我家就喂养狗狗,我特别喜欢。时不时还给它画个手绘图,非常幸福,只不过后来它病故了。算是最后给我留下一丝的回忆。分享给大家看下吧!
小学生都能读懂的千古名诗《画》,究竟好在哪里?
王维的诗,一向清幽淡雅,其山水田园诗,更是别具一格,读之能令人忘却一切烦恼,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等等,句句都是千古佳作,为其赢得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
而王维下面这首《画》,虽然只有简单的20字,却描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山水花鸟意境,我相信读书识字的人,只要读上几遍,便能背诵,但妙在,越品越有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关于这首诗的作者究竟是不是王维,是存在争议的,因为在王维的集子和《全唐诗》中,并没有这首诗,所以有人便提出了其他的说法,一说是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但究竟如何,尚无定论。我记得上学时,课本上便写着作者是“王维”,所以此处默认为王维的作品。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首句“远看山有色”,写因为距离而产生的画中美感,远山苍翠,峻拔峭立,让人感到无限风光,这里是静态描写,仿佛将读者的浮躁全都一扫而空,瞬间带入到了诗意中,伫立于大自然内。
次句“近听水无声”,是“动态”描写,但是这个“动态”却并非真实的动态,因为没有声音,这是画中流水的逼真带给读者的一种错觉,一切都是无声的,但正因为是无声的,所以别有一番另类的美态。
前两句,为我们表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大自然无声之图,虽然是在观画,但却构建了一个画中的自然之美,虽然是无声,却让读者更接近山水。
下面两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更是奇思妙想的佳句,花开了花落,人来了鸟惊,但是作者却一反常态,写出了别样风情。因为是在画中,所以花儿是不会凋谢的,永远只留存着美好;人来了鸟也不会惊走,如此,一种永恒的美,仿佛永远留在了人间。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山水花鸟画,虽然画是静止的,但是笔法却是活的,虽然作者处处凸显画中之景的“静止”,但却为我们带来了一幅活灵活现的图景。诗中文字浅显,每句诗的第三个字,依次为“山”、“水”、“花”、“鸟”,可以说巧妙之极,这四者组合起来,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优美绝伦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整,多处使用反义词,读来节奏清晰,平仄分明,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当然,除了新奇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之外,这首诗,还蕴含着引人深思的哲理思考。诗中的画,仿佛是只有心灵纯净的人才能欣赏其美,是在绝对心静的情况下才能体会到的绝美,如果将这幅画,比作能够寄托情怀的事物,似乎也未尝不可,花永远不会凋谢、鸟永远不会飞走,人来人去,画中的花鸟依然如故,可这种永恒的美丽,却只能存在于画中的虚幻之中,这不是现实,却需要现实中的人去感悟。
一直很喜欢唐朝诗人王维的《画》,此诗禅意十足,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唯山之色、水无声、长年花、不惊鸟陪伴右右:此诗短短四句二十字,但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特别是用了几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以增加诗歌内容的张力和立体感、节奏感,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山有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所云是画中形象或自然实景,那么,作者用“远看”、“近听”、“春去”、“人来”又为我们创造出了另一重世界。如此短小浅显之作,流传至今,不为无因。
我们先一起走进这首美丽的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