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把孩子当“植物”养,家长就不会生气了,你怎么看?
生气是因为有欲望和要求
望子成龙是所有中国家长的愿望
所以你看,欲望和我们的愿望让我们怒火冲天。
我们有多少人看着孩子一直的愿望是:我就希望你健康快乐,别无所求?
我们都想着:我希望你健康快乐,平安幸福,但是,你需要…………这样你才能够健康快乐平安幸福。
因为,世界就是这样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
所以愤怒和快乐一样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啊。
我们所说的把孩子当成植物养,是不是单独和孩子在一起时也是植物呢?还是仅仅是说给外人听的植物。佛系,植物。其实只是你我暂时逃避的一个托辞。既然是暂时,那么就没有真实性可考。
其实在很多70后80后的记忆里,都多少的留下了“做个乖孩子”的烙印!
从小就被教导要好好学习,上大学,改变家里的状况;
要为家里着想,为别人着想,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所以,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为怕给家里添麻烦而不敢开口;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到要花钱就立马打消念头;一心好好学习,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真的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并且把牺牲自己当成了一种习惯
······
就这样,很多人也成了别人眼里的“乖孩子”。但总是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开心。
直到毕业后踏入社会,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90后、95后的孩子们,才发现其实人是可以这么“任性”的,你不用那么听话,不用那么压抑自己,不用那么的克制自己,而且到最后并不会有人责怪他们,反而是听到了他们的需求,最后去尽量的满足他们。
而一贯习惯了压抑、忍耐的我们,却只能是自己默默的咽着苦水,自己痛苦,而别人以为你并不介意。
最后可想而知,这两种人都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
所以,这个问题是在问“把孩子当“植物”养,家长就不会生气了”,如果家长是极为自私、不负责任的家长,那么就可以把孩子当植物养,因为你完全不用想孩子的今后会怎么样,也不用想孩子的内心是否幸福。
但是,如果你爱你的孩子,我建议你:接受孩子的任性、调皮,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
先说养植物,生活中养植物也是有讲究的事,要根据植物的特性来浇水、施肥、晒太阳。对于喜阳光耐旱的植物,把它放室内、每天浇水,就算再用心,也会很快蔫了。养孩子同理,要看每个孩子的特性来。
至于说生不生气的,父母也是人,有的时候生气也难免,只不过是成年人经过教育、生活洗礼后,应该有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说自我调节不行,那就努力修炼一下自己。养育孩子是一个孩子与父母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孩子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的反馈。
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妈妈,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家长,听很多家长诉说过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我自己也切身体会到教育孩子的不容易。有人说把孩子当“植物”养,家长就不会生气了,关于这句话,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和看待:
1、第一方面,家长确实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当孩子不听,或者总是捣乱,甚至对着干的时候,家长确实非常生气,很容易发火。关键有时生气发火后,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破坏亲子间关系。这种情况下,确实可以把孩子当“植物”看,就会想通很多,也会消消火气,毕竟谁会跟一株草或者一朵花置气呢。
2、第二方面,我觉得把孩子当“植物”养,有一定道理,在养植物过程中,需要很多耐心,要浇水、施肥以及除虫等。有些时候在养某些植物前,还得查阅资料,看下植物的属性,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要为其塑造适宜生长的环境。所以我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不能着急,要有耐心,要明白孩子从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家长付出很多,也需要家长不断给孩子关爱、陪伴和正确引导。
3、第三方面,我觉得孩子当“植物”养,也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植物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不能开口说话,孩子却可以,甚至有些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我们在正确引导孩子的同时,也得倾听孩子的想法,有些时候,与孩子多点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内心的想法,多走进孩子的内心,你会发现,有些气是没有必要生的,有些时候,我们也会误解了孩子的想法。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做不到大人的成熟,但是也有大人达不到的单纯与随性,所以跟孩子沟通,教育孩子时,多一些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很多与孩子的误会会迎刃而解,与孩子的关系也会更融洽,你也会少生很多气,愿每位家长都能跟孩子愉快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