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淹留是什么?实践如何运用?
淹留即行笔过程中充分运用涩势,不要图快,要涩而不滞,使笔毫逐步顿挫,让线条留得住。
涩势,是指笔毫行处要留得住,又不是停滞不前,行笔既急,既劲,且沉。前人用“如撑上水船,用尽力气,仍在原处”来喻此,比较恰当。
淹留是书法中的技法或笔法,如欲竖先横,欲横先竖,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阴阳顿挫,俯仰翻合等……按《尔雅.释诂》云:“淹,留久也”。也可以说,淹留,指行笔过程中要留得住,即步步为营。
更加具体来说,在行笔过程中,就是要在行处留,留处行,不滞不执,欲行不行,当散不散,正是“能速不速,是谓淹留”。
这几个篆刻是什么字,这章是谁的?
谢谢悟空邀请。接题后已有六位同仁作答,他们与我鉴定的结果是一个答案,而且对邓尔雅这个篆刻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都作了教科书式的介绍,已经很完美。这个问题恕我不再费此笔墨了。谢谢
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印文释读:篆书“游于艺”——邓尔雅篆于绿绮园中 ,岁在丙申孟秋。
【作者简介】
邓尔正(1883-1954)原名名溥,后更名万岁,字季雨,号尔雅,别署宠恩,以号行。广东东莞人,生于江西。壮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久居广州,晚年居香港。富收藏,擅金石考 订,与甥容庚、婿黄般若常切磋。善诗词,书法清新明快,画亦见功力,对文字训诂学颇下功夫。
篆刻宗法黄牧甫,印文融古籀和秦、汉、六朝文字于一体,刀法生辣犀利,布局善虚实变化,是黟山派在岭南的继承者。
著有《文字源流》、《邓斋笔记》、《艺觚草稿》、《绿绮园诗集》、《集唐宋诗联》、《聊斋索引》、《篆刻卮言》、《印雅》、《邓斋印谱》等。
谢谢你的邀请。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你提问的篆文是孔子的一句话“游于艺”。这是谁的印章,真难于知晓。
看了朋友的回答说是广东人邓尔雅,真不知道有这么厉害的一位大学者篆刻家。
不过据介绍,他的外甥是现代文字学家容庚先生,那就非常景仰邓尔雅先生了。
我看了他的印,确实功底深厚,印文的书法取自三国时代吴国的碑刻《天发神谶碑》,这个碑刻作于天玺元年(276)是篆书系统风格独特的一个碑刻。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篆刻家吴熙载就学习过这个碑。现代篆刻家齐白石也是学习这个碑的。
邓尔正学习取法《天发神谶碑》是一种慧眼。
这个印布局疏密合理空间错落,字的大小也错落有致,突出了一个“游”字和“艺”字,足见主人在一方印语之中,寄托的人生感慨与欢乐是非常丰富的。
不过,边款的“丙申之秋”这个干支纪年,与文章介绍有很大矛盾。
据前面楼主朋友介绍,邓尔雅的生卒是(1883-1954),但是,1954年的农历干支是甲午年,丙申是1956年。
而上一个丙申年是1896年,邓尔雅先生应该只有13岁多,还不到14岁。真是邓尔正13岁的篆刻,那就非常宝贵了。因为,只有13岁的一个孩子,能够这么用心与艺术,而且章法安排如此周密,实在是有一些艺术天赋的。这枚印章足足陪伴他走过了42年的漫长人生,这就是一个奇迹。
谢邀。
上图朱文印:游于艺;
边款:邓尔雅篆于绿绮园,中岁在丙申孟秋。
01
邓溥霖(1883-1954年),字季雨,号尔雅。书画作品多以号落款,所以以邓尔雅闻名于世。邓尔雅先生擅长篆刻,工善书画,是“南社”诗人,但主要还是以治印驰名海内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潘达微等创办《时报画报》、《赏奇画报》,可算得上早期艺术“报人”。著有《绿绮园诗集》、《文字源流》等,后人汇编了《邓尔雅篆刻集》。
邓尔雅篆书对联02
邓尔雅先生家学深厚,精通“小学”(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其父邓蓉镜,与篆刻名家黄牧甫交往甚密,邓尔雅先生也自称为黄牧甫***。虽然他未得黄牧甫亲炙,但艺术成就尚能与黄牧甫抗衡仲伯,源于深厚的文字学和书法底子。
邓尔雅先生之所以在篆刻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与他追求艺术的主张休戚相关:
上追甲金石,旁及陶瓦砖,三代同风气,印人所以传。
原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在《沙村印话》对邓尔雅治印有此评价:
邓尔雅行书中堂南国锲家以东莞邓尔雅(万岁)、鹤山易大厂最为老师。尔雅私淑黟山,得其靓挺之媺,时出新意。哲嗣有橘,亦绍家学……并世解人,如若人者最复不多,亦学问成之者矣。
03
邓尔雅先生边款所言的“绿绮园”,想必源自“绿绮楼”。而绿绮楼,又因楼内曾经珍藏过绿绮台琴而得名。绿绮台琴是唐代名琴。1914年,邓尔雅曾以千金购下绿绮台琴,还篆刻了“十四年八月得邝湛若藏唐琴绿绮台”、“绿绮台”两方印章,还用上等朱砂钤绿绮台拓本数份,分赠好友。
绿绮台琴还是邓尔雅先生与结发妻子陈氏的爱情象征。发妻虽然没有文化,但夫妻感情深笃。陈氏去世之前,遗言竟然是:“断弦不续非爱琴”。邓尔雅三年后才续弦叶氏,并写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悼亡诗:
邓尔雅书画作品相期传得凤凰心,不续朱弦匪爱琴。解合鸾胶难适性,良言辜负到如今。
超星尔雅多少分算及格?
60分及格。它的分数是按比例算的,看视频50%,平时作业10%,讨论10%,最后的考试只占30%。一般的课程都为60分及格,具体需要看老师对于期末成绩的组成如何定义,比如平时分与考核分。
除了必修课要修满一定的学分,选修课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必修课没及格拿不到学分你只能通过补考或者重修来拿到该科的学分,而选修课不能补考,只能选修其他的课拿到同样多的学分来代替你没及格的这门选修课。
指鹿为马的赵高,书法不比李斯差,为什么不被人提起?
人品是硬伤。书法是人的第二仪表,人品自然是第一!抗日战争时期的罗振玉,周作人,张资平,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文化大咖,后来沦为汉奸,从此背上千古骂名,文化业绩被磨平!
中华民族自古推崇德艺双馨,选人用人品德都是重要的考核标准,况且评价都是人为的,人们往往会因为对某人的整体印象而影响对其作品的评价。赵高因政治原因在大众眼中成为了一个反面形象,自然也就少有人去欣赏他的作品!
在大多数人心中总回有个对比。比如“对与错”,“正或邪”。在看古装历史剧时是不是常听到是非功过让后人去评说。我想这样的想法在古代会很多。就是因为有了对错,正邪这样的评判。才会让人们分辨是非,判断做人,做事的前提。 在古代君臣的关系那么严谨,赵高作为一个臣子。没有做到当臣子应该做的。反而帮着国君祸乱天下,臣子还没有做好。还要想着当主子。他就是有再高的文化造诣又怎么样那?还是会被人们唾弃。在我们文化传承当中时不时会出现这样的反面人物我觉的自由其中的道理。
谢邀。中国的审美哲学历来都与中国的倫理哲学相联系系在一起。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就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人品论,而汉朝杨雄“书为心画”的理论提出,正式把文学艺术与人品合二为一作为审美依据,来品鉴有艺术才华和成就的人物。
做为“指鹿为马”而在历史上大出其名的赵高,虽然在当朝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至现还有《爰历篇》留世),其篆书不比李斯差,甚至在李斯以上,但他操弄权术,把持朝纲,独断专行,祸害忠良的不耻德行,遭到秦国上下的深恶痛绝,既使是他的亲女儿都要与他断绝关系。而李斯做为宰相,忠君爱国,德高望重,虽然没有赵高的权力大,但深受天下人尊敬和爱戴。
按照汉已始品鉴人物的倫理标准,强调内在品德、性情气质、以及思想感情与其艺术的一致性,所以赵高的篆书再好,却被后世以人品问题而统统枪毙。而李斯受到后世倫理品鉴的表扬,其人其书当然也为后世所重,以至于在中国书法史上,李斯是秦朝书风的当之无愧的代表、领袖,而赵高往往不被人提起。
怱怱草就,不免谬漏,万望指正。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大家对赵高的了解肯定是来源于***剧、文学作品。最典型的就是他是太监,第二点就是与他有关的成语指鹿为马。
首先,赵高根本就不是太监,确切的说,他根本就没有净过身,也就是说他不是阉人!
其次,赵高的确是宦官,但是宦官不是阉人。宦官是宦与官的兼称。宦是豢与官的兼称,也就是说宦是皇帝的家奴当了官,成了臣子,所以叫宦官。宦就取音意于豢养的豢,又取意于臣,所以宦字才由臣字组成,又读豢音。再看赵高的姓,就是秦始皇的家姓。秦朝是嬴姓赵氏,为了区别与同宗同祖的赵国的赵姓,就称秦始皇为嬴政,实际秦始皇就应该叫赵政。回头再说赵高就是家奴随主人姓,所以赵高就姓赵。赵高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赵高被封官。
其三,赵高虽然为官,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因为他是秦始皇的家人就封他官职。赵高完全是凭借自己一身的本事被提拔起来的。赵高文武兼备一身全才,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全才。
他在武功上,主要是守备秦朝京畿区的安全保卫工作,相当于近代卫戍区司令,所以秦始皇东狩时,他随驾同行。让太子胡亥留守京城,即使太子胡亥想为非作歹,没有京畿长官的保护也是不行的。由于赵高的特殊身份,得到信任,才位高权重,这不是丞相李斯能比肩的!赵高的随驾身份相当于后世的顾命大臣地位。
他在文华上,主要是文字学的《爰历篇》,今人以为《爰历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识字,实际还真不是!他的《爰历篇》与李斯的《苍颉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共二十篇,合在一起是《苍颉篇》被称为“秦三苍”,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后作品。它们都是文字学作品,为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及司马相如的《方言》、无名氏的《尔雅》奠定了基础。
尽管赵高的才华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位高权重难免飞扬跋扈,于是在秦始皇去世后,就把持朝纲,独断专行,使得朝野上下唯他马首是瞻。加之他的指鹿为马,更加为人所不齿。朝野上下是尽量能躲开就躲开他,据说连他的女儿都想尽各种办法躲他。元朝时,还没有人说赵高是太监的说法,人们还根据他与女儿的紧张关系演绎一部戏剧,说的就是他女儿与他断绝关系的内容。这就是德与位不配造成,所以后世尽最大可能去抹黑他,这就是典型的始作佣者其无后乎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