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日本的名著《菊与刀》,为何是用的是“菊”而不是“樱”呢?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你熟悉的和真正的事实是有区别的。
对于日本的概念,普遍熟悉看到的是樱花。但是实际日本真正认定的是菊花。
因为菊花是日本皇室专用的,民间只有在重大***时候老百姓才可以戴,比如婚礼什么的。
和代表武士、平民阶层的樱花相比,菊花在日本代表的是高贵、是端庄。
菊与刀,是对应的,***与武士。
其实都是约定俗成。日本这方面特不讲究。
比如国徽。
法律并没有确立正式的国徽,因此习惯上,日本皇室(***家)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纹”,即菊花纹章被作为日本代表性的国家徽章而使用。
比如首都。
在法律上日本没有首都,既不是东京也不是京都。
菊花是日本帝国皇室的徽章,二战结束前的日军官方制式军刀柄上都有这个菊花徽章。海军的舰首也是一个铜制的菊花,代表这个军舰是***的宝贵财富,要精心爱护,不能损毁。
武士刀是日本长期流传的一个特殊阶层,武士们证明自己身份的证明,相当于今天每天拿着瓦刀守在劳动力市场的大工匠一样,明治维新后所谓的日本浪人大部分就是这种人。他们以经商务农为不齿。脑子里边的全部都是楠木等人的“七生报国"和”四十七浪人为旧主复仇"的打打杀杀思维。
东乡平八郎和伊滕博文从维新志士过渡到日本侵略朝鲜,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就是日本人武士道精神作怪。幻想着靠武士们拿着武士刀像樱花怒放一样就把大东亚一统江山了,最终幻想破灭,一成了南柯一梦!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樱则是日本武士的象征。
《菊与刀》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关于日本的著名研究成果。菊和刀分别选取自本尼迪克特认为具有日本代表性的物品。菊,是日本的国花,是皇室象征;刀,则是闻名世界的日本武士刀。本尼迪克特通过菊与刀两种相互对立的象征,去探讨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以及日本国民的矛盾性。
本尼迪克特两个意象的选择当中,刀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日本武士刀不仅是日本武器的一个重要代表,更是日本武精神的最好的体现。而菊呢?相比起更为人知的樱,本尼迪克特为什么会认为鲜为人知的日本菊更加能够代表日本?
日本菊是源于中国的一个舶来品。从文献上看,最早记载有菊花的相关文献是菅原道真的《类聚国史》,成书于892年。而在《类聚国史》当中记载道:7***年,桓武***在曲水宴上吟诵了有关菊花的和歌。这便是关于菊花在日本最早的记录。菊自传入日本后,便深受日本王室的喜爱,举行菊花宴、宫中大量种菊等等。日本王室对菊的喜爱的极致,便是平安末期的后鸟羽***。据传,后鸟羽***曾亲自煅刀,设计十六瓣菊花为刀身铭纹。除此以外,***服饰、车舆纹样等等也都被纹上了菊花图案。自此以后,菊纹便在皇室当中流传,而十六瓣菊花也成了***家的家徽。时至今日,可以看到日本护照封面便是一朵十六瓣菊花。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樱则是日本武士的象征。江户时期,日本整顿河流,在河流两岸种植大量樱花和柳树。自此,日本开始逐渐形成赏樱文化。而把武士道与樱花相关联起来的重要推手,莫过于明治时代的学者新渡户稻造,他在《武士道》一书开章写道:"所谓武士道,就是如同日本的象征——樱花一样的事物。"繁花盛放的樱花与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相似,而凋谢的时候才是最美的时候,又与日本武士所追求的发挥自己最大价值,死而无憾相契合。这两点都成为了樱花和武士道精神最重要的黏着剂。
菊虽然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但是在二战后仅凭这一点,菊就成为能够统括整个日本特性的象征,是很难站得住脚。那么到底是为什么本尼迪克特会选择象征着日本皇室的菊呢?
鹤见俊辅的《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曾经探讨过在战争时期日本国民的那种具有冲突性的思想情况。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的统治者就通过不断地给国民灌输:我们是最独特的、我们是最特别的、我们是最厉害的......这样的想法,使得全国上下都陷入一种盲目的乐观以及自信当中。但是,在另一面,日本统治者又非常明白自己只是在忽悠老百姓,只是想要通过这样灌输来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一直以来,日本统治者都通过不断灌输这种思想去控制日本国民,即便在战争时期也不例外。日本的战争信条是:精神的力量是源源不断的,只有精神才是最终胜利的法宝。日本人坚信这样的一种信念是从***陛下一以贯之,贯穿到每一个国民身上的。因此,当我们在讨论日本人的思想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在讨论的是:在日本统治阶级控制下的日本人的思想。
而在《菊与刀》这本书当中,虽然说是在讨论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以及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但实际上都还在讨论日本人的思想以及精神问题。而日本人的思想以及精神其实都是日本统治者所希望、所灌输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本尼迪克特选择了"菊"而不是"樱"。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以及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是由于"菊"的不断参与和日本国民的对自身思想夺回主导权的不断斗争造成的。
《菊与刀》之所以是"菊",是因为"菊"是***的代表,更因为日本国民的思想更多时候是由"菊"所左右的。
美少女骑着马,在樱花树下射箭,花雨在飘落……日本人眼里的樱花,表达的是文化心绪,即“再美的东西也会毁灭”。
《菊与刀》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的名著,很形象的用“菊花”“武士刀”来表达岛国人民的“双面人生”,彬彬有礼又嗜血好战。
如用两种花来表达日本人,《菊与刀》可改为《菊与樱》,也就是说菊花、樱花是相互对立,而不是互相代替。换句话说,樱花就是武士刀……
古代日本武士,看到樱花飘落就激动不已,它那么短暂却如此绚烂,这不就是武士的追求吗?
其实,不仅武士这样看待樱花,岛国百姓也这么看待樱花。人生苦短,荣耀一时,这就是日本人的文化。所以,樱花是日本本土文化,而菊花则是外来文化,后者玩得是优雅。
中国人喜欢菊花的傲骨,日本人喜欢菊花的高贵,早在平安时代就有“花贵种”“百草王”的称呼。很多日本***喜欢菊花,比如后鸟羽***、后深草***、龟山***等,菊花纹逐渐成为***家的象征。
德川幕府的末年,各地仁人志士纷纷倒幕,***向讨伐军下赐十六菊的锦旗,确定用十六菊作为***的纹章。
明治***成立之后,开始整顿各地的菊花纹章,发布《太政官布告》,规定菊花纹是***专用花纹。谁要是胆敢私用,***可不会客气,将以“不敬罪”处罚。
当然还是有例外的存在,与***密切的有关的4个神社(伊势、八幡、上贺茂、下贺茂)、2个寺庙(涌泉寺、般舟寺)被允许使用菊花纹,其他神社、寺庙一律禁止使用。
二战后,日本***制经过美国的改造,很多规定发生变化。《皇室仪制令》在1947年5月2日被废止,菊花纹不再由皇室独占,民间可以自由使用菊花纹。
喜欢日本清酒的朋友,一定知道非常有名的“菊花宗”清酒,它***用是商标就是菊花纹。而在日本政界,现在国会议员胸前佩戴的议员徽章,也是***用菊花纹。更常见的樱花纹出现在日本护照上,它仅仅在美军占领期被消失……
无论如何,战后以和平面貌示人的日本,***用菊花纹还是比较适合国情的,毕竟樱花很容易让人想到日本寂灭文化。
- 这本书的背景
- 《菊与刀》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受命于美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菊与刀》整理出版后,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这本书被称为现代日本学鼻祖关于日本研究的经典著作。
- 书名《菊与刀》很有意思,“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菊”和“刀”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者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的等级制度和相关习俗。作者通过提炼日本国民细小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而搭建起特定人群的总体生活模式。在美国作战的对手之中,日本无疑是最让人费解的。因此,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就成了战争的需要。此书为日本国民性格作出了精准地判断,为美国***的决策提供了准确的参考。
- 菊花的含义
- 菊花是日本帝国皇室的徽章,菊代表日本民众的忠君思想。二战结束前的日军官方制式军刀柄上都有这个菊花徽章。海军的舰首也是一个铜制的菊花,代表这个军舰是***的宝贵财富,要精心爱护,不能损毁。而樱则是日本武仕的象征!
-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樱则是日本武士的象征。江户时期,日本整顿河流,在河流两岸种植大量樱花和柳树。自此,日本开始逐渐形成赏樱文化。而把武士道与樱花相关联起来的重要推手,莫过于明治时代的学者新渡户稻造,他在《武士道》一书开章写道:"所谓武士道,就是如同日本的象征——樱花一样的事物。"繁花盛放的樱花与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相似,而凋谢的时候才是最美的时候,又与日本武士所追求的发挥自己最大价值,死而无憾相契合。这两点都成为了樱花和武士道精神最重要的黏着剂。
- 菊与刀的来历是什么?
- 日本菊是源于中国的一个舶来品。从文献上看,最早记载有菊花的相关文献是菅原道真的《类聚国史》,成书于892年。而在《类聚国史》当中记载道:7***年,桓武***在曲水宴上吟诵了有关菊花的和歌。这便是关于菊花在日本最早的记录。菊自传入日本后,便深受日本王室的喜爱,举行菊花宴、宫中大量种菊等等。日本王室对菊的喜爱的极致,便是平安末期的后鸟羽***。据传,后鸟羽***曾亲自煅刀,设计十六瓣菊花为刀身铭纹。除此以外,***服饰、车舆纹样等等也都被纹上了菊花图案。自此以后,菊纹便在皇室当中流传,而十六瓣菊花也成了***家的家徽。时至今日,可以看到日本护照封面便是一朵十六瓣菊花。
-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
- 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 或者
求推荐一些有意境、有文化涵养的情诗美句?
推荐意境新颖的诗词作:
一,唐,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酒后不知天在水,一船清梦压星河。
二,唐,李白: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三,宋,苏轼。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
四,清,纳兰。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銷魂。
五,唐,李白《清平乐》。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六,清,纳兰。人生若有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七,唐,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八,后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风晚来风。
大家好,我是身在股海不论股,偏爱谈文论史的股海一舸。
同样十首诗十首词与大家分享。
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火热表白《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的大意是:上苍啊,让我与你相爱,相知相惜永不褪色。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与你绝断分离。想一想,世界上最坚贞的爱情也不过如此。诗歌浪漫奔放,爱情***犹如岩浆喷发,***逼人,读来为之震憾。
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这一首与第一首相比,情绪更为低调内敛。他并没有呐喊式的表达,而是静静的站在她的身边,默默的注视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在自己的心里对她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这是多么深沉多么强烈的一种爱,爱到足以用生死来对比。这又是多么甜蜜多么悲伤的一种爱,生与死都是可以说出来的,而唯独爱你这件事不可以。
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这首诗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著名诗歌《当你老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在于,写出了诗人坚贞不愈、珍爱一生的爱情观念。多少人都爱你的青春你的美丽,甚至爱你的虚情***意。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不仅爱你的外表,更爱你的灵魂,爱你年轻的光环,更爱你老后的皱纹。而写出这首诗的背后,诗人追求他心中的恋人整整一生,而最后以失败告终。可见这首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声音也是诗人感动世界的爱情宣言。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支。
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
出自王维《相思》,又名《江上赠李龟年》[1]。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再来一首:《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是出自张九龄之手。写的是思念远方的亲人,既然不能相见,那看看这这月色这么好,多想***些月光赠给远方的亲人啊,以慰思念情,愿能与思念之人在梦中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