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到了,农民伯伯给果树浇水,第一天上午浇了所有果树的5分之一,下午浇了所有果树的10分之3,第二?
第一天:
1/5+3/10=2/10+3/10=5/10=1/2
第二天:
1/4
那么,两天一共浇了
1/2+1/4=2/4+1/4=3/4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浇了
1/2-1/4=2/4-1/4=1/4
为什么现在的农民大多数都认为,多施肥,买好肥,就能使粮食高产?
这是非常现实的事情,现在的耕地不多施用化肥粮食根本就没产量。几十年来由于土地没有施用农家肥只有化肥,所以,造成了土壤的板结,对土壤的保水透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些年来农民为了追求粮食的高产,对化肥的施用量不断的增加,对提高粮食产量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也非常的严重。
由于农民对土地施用化肥数量的不断增加,土壤板结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就越来越严重,不继续增加化肥的施用量粮食的产量就会下降,无奈之下农民就不惜血本买高价的优质化肥,这就增加了农民种地的成本,使得目前种地本来就不大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搞得农民叫苦不迭。
随着农业生产形势发生的变化,为了适应目前人们对高品质粮食的需求,国家提出了高效生态农业的新理念,有机绿色农产品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今后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和依赖必须要改变,高效生态农业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所以,将来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会越来越小,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我可不这么认为。虽然施高效化肥能使农作物增产增收,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种肥料一一农家肥。
农家肥多指猪牛马等粪便和山坡上的草混杂一起的料。这种农家肥成本低,数量大,施足农家肥,所种出来的粮食味道纯正,无公害。这种粮食很受欢迎,尤其是城里人愿出高价购买。
如果庄稼全都用农家肥打底,再合理施用高效化肥,那么,种出来的粮食都会质量上乘!很受青睐
这件事情我想先介绍一下集体耕种时的情况吧。在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之前,70年前吧,因当时没有化肥,农前。即使有也是在70年左右才开始有,从供销社分配点日本产的化肥,(国内产的没见到有)到后来县里才建了化肥厂,只能生产点氨水,而且量很小。农民只有在夏季的时候,把路边,渠道边,田埂上的青草除掉,堆积在一起,上面盖点土进行发酵后用来作为能料。另外就是常年把村民家的人粪尿和生产队的牛粪混在一起也进行发酵,这就是农村肥料的来源。(有机肥料)你想想生产队那么多土地,没有肥料。所以当时粮食产量很低。小麦只有亩产二百来斤,水稻亩产五百斤就算不错了。后来有化肥(碳酸氢铵)亩产可达到小麦五百斤,水稻七百斤。从那以后,有了磷肥,钾肥,复合肥,美国二胺等高等肥料。农村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现在小麦单产千斤,水程六百五十公斤不是问题。所以农民认为肥料越好,粮食越高产。但我认为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对土壤不好,造成板结,最终不但不增产,反而会造成减产。要合适肥,增施菌肥和有机肥才是长久之计。这只代表我个人观点,不知正确与否?希望各位参与讨论。
为什么现在的农民大多数都认为,多施肥,买好肥,就能使粮食高产了?
这是一般农民的正常思路,可以说没啥毛病,因为有句传统的俗话“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这是说的一般的管理方法。粮食增产也取决于多种因素,要全面综合考虑,环环相扣,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种地也得讲究科学,只有科学管理到位,加上天时即风调雨顺就能增产增收。好有一比,人要健康长寿,不是单单吃好喝好的就一定能长寿一样,也取决于多种因素。多施肥、买好肥是丰收的的主要因素,但离了其它因素,你将颗粒无收。
***说过的农业八字宪法至今仍适用。水、肥、土、种、密、保、工、管。这八项都做到了,加上天时地利,丰收基本胜券在握。过去农民不能说不勤劳,农家肥、精耕细作,但产量始终上不去,产量经常在300~400斤左右。自从大量使用化肥以后,粮食产量才成倍增产。
但是,事物都是相对而言,那么,是不是多施肥,使好肥,就一直高产再高产呢!绝对不是的。事物无限发展中有个极限问题,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很难再突破。粮食作物,也是一样的道理,至于达到亩产几千斤算极限呢!这个问题不好说,科学家也不会下定论。要不水稻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一直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的连年高产。从几亩产几百斤到现在的2000斤左右,是不是能一直高升呢!回答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即使各种因素都具备,它达到了极限临界部位后,就很难再突破了。
意思就是说,使再多再好的肥料,在粮食亩产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就目前的产量看,小麦亩产1200~1500斤,玉米亩产1500~2000斤或以上,大面积的亩产量,再创新高,也是很难的。换句话说,人从生下来就一直高营养,医疗条件全方位服务,***身高也不会都达到姚明、鲍喜顺那么高的个头,及都会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