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如何评价看待李叔同的一生?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初留学日本,归国后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美术教师。面对国家山河破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境况,李叔同悲愤不已。失望之余,毅然剃度为僧,法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他在1914年创作的歌曲《送别》成为经典流传至今。在近代中国,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的诗词书画,音乐皆是一流,并深深影响一代中国人,堪称***中的***。皈依佛门后,钻研佛学经典,佛学造诣极深。他解释的《心经》,是最好的译本,被世人广为传播。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学者,高僧,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重大贡献。
有些人的一生,在历史里书写***,故事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却流水依旧,碧幽生色,例如李叔同,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绚烂至极,至今为人所道,只是在人言里,他的故事始终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一如他的爱情,读来总是缠绵哀婉。
李叔同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经商世家,自幼天资聪颖,8岁熟读四书五经,13岁钻研历朝书法,15岁那年便惊才绝艳,名噪一时。自古少年多风流,尤其还是李叔同这样有才情的少年,自是不用说。他流连风月,花间酒肆里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也是在那时,他邂逅了名伶杨翠喜,一见倾心,再难自拔。年少的喜欢总是干净纯粹的,爱恋起来简单浓烈,花前月下,赏月谈心,李叔同对杨翠喜情根深种。只是造化弄人,这段初恋最终以杨翠喜无奈嫁做商人妇的悲剧结束。
杨翠喜
失去杨翠喜的李叔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郁郁寡欢,消极堕落的,为了让儿子忘却这段感情带来的伤痛,十八岁那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李叔同迎娶了俞氏为妻。由于这段婚姻一开始就带着强制色彩,所以李叔同不仅仅没有通过这段婚姻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反而更添苦闷。在愁苦之际,恰逢国家遭难,李叔同便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参与维新变法之中,然而,维新变法很快以失败告终,李叔同不得已只能携母亲妻子等人匆匆逃亡上海。
李叔同饰演茶花女(左一)
上海是醉生梦死之处,李叔同沉醉其中,日夜宿于烟花巷柳之处,交友宴饮,赌书泼墨,他甚至粉墨登场表演京剧,他借用戏文里的悲欢离合,将凡尘俗世的荒唐、绚烂与黯败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一副寄情声色的皮囊将自己寻找归宿的灵魂暗藏。
这样彷徨迷茫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李叔同二十五岁,那年,母亲去世的打击让他突然从感情失败,理想失意里清醒过来,从前的人生仿佛一场梦,大梦初醒,悔恨不已,于是他远赴日本,这一去便是六年。
在日本,李叔同的满腔悲愤被沉淀,一身的才情得以施展,也是在那里,他遇到了第三段感情,在李叔同一生的感情史里,这一段最为人知,也最刻骨铭心。
与他相爱的是一位日本女子,据说她叫做福姬,与他因为绘画结缘,她是他房东的女儿,也是她的***,后来成为了她的妻子。因为爱,1910年,福姬随李叔同离开日本来到了中国,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李叔同是福姬唯一的依靠,可这依靠最终没有给她带来希望,反而让她陷入绝望中,因为她的爱情,最终以李叔同出家为结束。
李叔同书法
那一年,历经世事后的李叔同决心皈依佛门,当福姬从上海寻到苏杭,在虎跑寺前,与她相识十一年的李叔同却连院门都没有让她进,那一刻,他忘了她为他放弃家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也忘了他为她冷落发妻,千里迢迢定居江南。福姬含泪唤他叔同,他却道叫我弘一,她问他爱是什么,他眉山目水淡淡愁,回答她——爱是慈悲。
可他慈悲给了众生,却把绝情留给了深爱自己的女人,也是自己深爱过的女人。
李叔同的三段爱情,无论是年少情动,还是无奈成亲,到后来得遇真爱,每一段都是***,可每一段都未能善始善终,他是历史上难得的***,无论在哪一方面都造诣颇深,从年少风流,到后来弃家毁业,恪遵戒律,清苦自守,都是故事,可唯独在感情里,他未得圆满,他最后留给每个爱过的女子的,是隐没在西子湖上雾气氤氲里的一个背影,一如在世人心里,对他最后的印象,是一袭僧服,竹杖芒鞋,然后跋山涉水,去苦寻他心中的佛。
初识李叔同这一名号是从丰子恺回忆恩师的文章里,就像很多生于闭塞乡间的学童一样,我心目中的厉害角色无非来源于三处:第一,小人书中的大侠或帝王将相;其二,教材课文中的作者;第三则是身边有钱有势的人。丰子恺属于第二类,因此当我看到他无限膜拜地写起恩师时我不由得震惊到了,原来厉害的角色都是有出处的,立时就对李叔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彼时我早已会哼唱《送别》了!
李叔同生于官宦之家,母亲,姐姐,姨娘(父亲大房)均礼佛,因此他自幼就生长在佛音之中,与诸兄弟也每每以被单做袈裟做佛法游戏。
年长之后母亲因他痴迷佛法,曲线救国,带他进入梨园,不料他立即便爱上了戏剧,同时也喜欢上了戏子杨翠喜。此时李家家道虽已不及往日,但是家底依旧殷实,其母断难容一个戏子登堂入室,遂为李叔同物色了原配俞氏,李叔同抗争不过,其母又动了欺瞒的手段,以同时杨翠喜为妾的条件引诱。李叔同与俞氏完婚,但杨翠喜此后却不知去向。
李叔同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古今的人才,自幼以塾学开蒙,为避婚姻也曾寄情科举,写了不少八股文章,而后接触新学。科举不中之后李叔同与俞氏成婚,哥哥以三十万巨资为他家用,他第一件事便是买了一架钢琴学习作曲。时至戊戌变法,他也是乐于鼓吹者之一,后变法失败,他更莫名成为康梁同党,为避祸迁居上海,由此开始了他风流不羁的上半生。
在沪期间组成“天涯五友”,写诗作画,生活好不惬意,同时入南洋公学,且与歌妓过从神秘,偶尔参与京剧演出,此后留学日本,结识一日本名模,且产生爱情,后一同回国。
说到李叔同的戏剧成就,不得不提的就是《茶花女》与《黑奴吁天录》,而立之年专心绘画与音乐,几乎同时,家道中落。之后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授音乐美术。后又辗转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
李叔同的出家诱因是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为修心之法,他深有感悟,以断食为先导,后剃度出家,号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成就集中于佛学,绘画,音乐,书法篆刻以及戏剧五个方面。
因其以严律自修,因此对于佛教律学加以弘扬振兴;绘画方便可称中国油画之鼻祖,而且是第一个以人体***写生的中国人;音乐方便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先驱人物;书法篆刻融合古今,开创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而戏剧成就尤其大,开创了改变戏剧的先河,且能身兼数职,因此他对于中国戏剧的发轫与拓进有启蒙的作用。
因此说李叔同当是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身兼教育家,艺术家,思想家数职,是融合古今,中西的杰出代表!
【朱华易消歇,人生不再来】
紛,紛,紛,紛,紛,紛……
惟落花委地無言合,化作泥塵。
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長逝不歸兮,永绝消息。
憶春風之日暝,芬菲菲以爭姸。
既乘榮以发秀,倏節易而時遷。春殘。
覧落紅之辭枝兮,傷花事其闌珊;已矣!
春秋其代序以遞嬗兮,俯念遲暮。🔷
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
人生之浮華若期露兮,泉壤興衰;
朱華昜消歇,人生不再來。
一一弘一大師《落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送别道尽了人生悲欢离合,流传至今。有一个人,偶然间的一弹一奏便有了这首音乐经典,他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幼名成蹊,字叔同,排列第三,又称李三郎。一个从小含着金钥匙出身,多才多艺的风流才子,为什么后来成了苦修律宗的高僧?一个曾在爱情上说“姻缘前定”的痴情男子,为什么后来绝情抛离爱妻?
李叔同的一生究竟有这怎样的***故事?
记得电影《一轮明月》里曾有这么一个片段,李叔同母亲死的时候,他不顾家中人反对,强烈要求将侧室的母亲的棺材从正门外抬进来,并坚持母亲的丧礼自己主持。他的这一做法在家族中眼里是大不道行为,李家长辈更是直言李家会败在他手上。
李叔同在母亲丧礼上弹唱的《梦》,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最初外人眼中的“胡闹”成为,变成了对李叔同深深的认可与尊敬。一句“叔同,我死的时候,你能把这首歌也给我弹一遍,好吗?”足以证明一切。
正如他曾说的“母亲死后,自己如游丝飞絮,了无牵挂”,25岁的时候,他留下天津的妻儿只身一人去日本学习油画和音乐。如果说李叔同的才华是在母亲丧礼上崭露头角的话,那在日本留学期间,应该是大进步,大发展的时期。
他曾在日本创办春柳社团,宗旨是“开通民智,鼓舞精神”,把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情怀通过戏剧抒发出来。《茶花女》在日本的演出,使春柳社名声大振。春柳社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一百多人。李叔同创办的春柳社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遇到了自己最爱的日本妻子,他曾深情地对妻子说:“我们的姻缘是前世就定下来的”。他带妻子参加文人聚会,也带妻子泛舟游于西湖之上,他们的爱情羡煞旁人。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后,同样的西湖水上,变成了一个悲情女人求教一个佛门僧人的的对话。她问:“弘一法师,请问爱是什么;他说,爱就是慈悲。”曾经的神仙伴侣也终以李叔同出家而告终。他抛妻弃子的行为也许会被人说不负责任,但他的一句:“我是中国人,我只做中国的和尚”,并且将之付诸于行动的节操,又让人不忍指责。他是伟大的,对待人生他是认真的。
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他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比如在美术课上,他是第一位将西方***课教学引进中国的人;他最早介绍将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话教学;他也是最早撰写《西洋乐器种类概说》的音乐才子。在任教期间,他培育出了一大批有才的人,像***先驱者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曾是中国美院院长的潘天寿,美学界奠基人之一的吴梦非等。
有着旷世奇才的他,在人生的第38个年头又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断发出家。从此,一袭袈裟切断了他与世俗的联系,世间少了一位才子,佛家多了一位高僧。他自认自己罪孽深重,非酷刑不足以灭孽障。于是在有着八万四千法门的佛法中,选择了最难研修,最不受重视,对人要求最苛刻的律宗。律宗在泯灭了八百多年后,因他出现了律宗中兴。他创作的《三宝歌》《云梦》《观心》等也在佛教之中广为流传。
1942年的秋天,63岁的弘一法师沐浴更衣后,保持吉祥卧姿,念着“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圆寂于福建泉州寺。63岁的人生,繁华似锦地登场,跌宕起伏的过往,雨落无声的悄然回归,他本身就是一个***。
赵朴初先生曾在诗中这样评价李叔同,“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纵观李叔同的一生,他出生于富贵之家,多才多艺,出家前对我国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出家后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他的一生确实如一轮明月永远照耀着天心。
参考资料:
《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传》
龙真的存在吗,你们有见过吗?龙的传说来源于哪?
世上根本没有真龙,但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就是活生生存在,他代表着中国🇨🇳龙的形象,因为他在天水市卦台山上,自然界万物当中创造了《伏羲阴阳八卦图》,后人把万物中各种动物的体征形象和他在自然界万物中做出贡献的那种精神,把他神化成中国🇨🇳龙的形象。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东方龙。
不存在,我没有见过。但是,了解一点中国文化人都知道,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崇拜,而我们现在所说的龙就是多个名族崇拜的聚合体——图腾。
这个方面我看过很多不同领域的书籍。还有一些早年的相关报道。像坠龙***等。都对龙的存在给与了肯定。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问题和事物在很多领域包括文化和宗教方面都有大量的论证资料。
但是在科学层面无法证实。因为科学在我们当今社会起主导作用。
科学要求辩证,不要迷信。所以不接受不***纳宗教,神学等学术。
因为很多问题在现在科学层面是矛盾的。
一只蝉,它认为世界永远都是夏天,因为它没有见过其他三季。
人类有时候何尝不是如此。
这些问题,还是那句话,没见过并不等于没有。先存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