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和草苗族的区别-苗族和草苗族的区别是什么

苗族民居的特点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

        苗族的一些上层首领也修筑砖石彻的带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宽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贫寒的人家也筑简陋的竹楼,低矮的石板屋和树皮盖顶的茅屋。但苗寨的主体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脚落。

        苗寨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人为秩序的,根据地形特点,因地制宜,不会强行改变自然环境

苗族和草苗族的区别-苗族和草苗族的区别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苗族的住宅建筑物主要是什么

1、吊脚楼

  苗家木楼也叫“吊楼”,为融水苗族世俗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楼也很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青石板盖顶的。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较矮,只放粮食一般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

苗族和草苗族的区别-苗族和草苗族的区别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芦笙坪 

   苗族酷爱芦笙,也特别注重芦笙文化设施的建设。自古以来在建村立寨的同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在寨子的中心地带建立一个具有一定格局的芦笙坪。这是苗寨的显著标志。

    芦笙坪面积约有一个篮球场大小,四周都是吊脚木楼。坪中央竖立一根雕刻有锦鸡、水牛角、龙等图腾物的芦笙柱。有的芦笙坪还专门用卵石围绕芦笙柱排列镶砌成各种图案。芦笙坪是经过众议开辟留下的,任何人不得侵犯和占用,也不能堆放杂物,是全寨的公共财产。墙,以草盖顶

苗族和草苗族的区别-苗族和草苗族的区别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芦笙柱 

   每当过苗年、春节或其它盛大节日,苗寨的男女老少穿戴盛装聚集芦笙坪上,围绕着坪中央一根高约十来米、雕刻精致的柱子吹芦笙,跳踩堂舞。这根柱子即是人们常说的芦笙柱,苗语称之为“栋嘎

4、晒   楼 

   晒楼在苗族建筑中是一种别具风格的建筑物。

    住在吊脚木楼里的苗族,每家每户都在主楼前面,或者偏夏一侧,构建一个与主楼二层持平的晒楼。晒楼用四根杉木竖立在四角作柱,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上面架设桁条,再用片竹板或者长条木铺平在桁条上即成,面积在25——30平方米之间。晒楼可晾晒禾把、稻谷、杂物,晾挂染布、衣物,又作供人休闲乘凉的场所

苗族鼓楼建筑艺术,.既具有宝塔式的建筑艺术,又有苗族吊脚楼的建筑艺术,是个名符其实的楼阁形式,只有节日喜庆时节,方能使用。因可存放芦笙,亦称为“芦笙楼”。

苗族鼓楼,一般都建于寨子的中央,多柱多边形立体尖顶宝塔形,为三节楼阁结构,最高一节,内榨楼板存放铜鼓,活长梯由内腔壁爬上。

鼓楼的建筑工序,先用钢凿斜凿垫柱巨石到一定的深度,对称栽实于场地的四周,再将巨木柱和外沿垫地厚穿枕架于基石凿处,斜度向里,用内穿杭撑着诸柱内上方,造成圆锥形宝塔楼架。楼身用厚木板嵌装成多边菱形椭壁。壁外雕琢各种花草鸟兽,飞蝶鱼虫,农夫耕耘,苗人吹笙跳舞,***混杂,***和平和谐的图案,图案清晰,线条粗犷,颇有生活气息。每节楼身腰部,各围装一围圈亭宇飞檐装饰。楼身顶部,用尖实木帽复盖。楼腹空腔圆形,用来存放集体的芦笙。

苗族鼓楼,玲珑俊秀,独具民族风格,是苗族人民审美意识和智慧的营造物。

在苗族的建筑系列中,除了以上述及的私用民居外,还有许多供公用的设施如吹笙踩鼓的芦笙场、铜鼓堂;青年社交的跳坡、游方坪(在黔西的六枝,黔中云雾山等一些地方还择期建造“姊妹棚”、“公棚”、“游方房”、“坐花房”、“坐茶棚”等临时构筑物);方便行人过往的各类桥梁。此外,在湘西还有专门进行“跳香”的“跳香堂”、“跳香庙”,安放龙舟的船廓等等,虽然比较简陋,但其特殊功能是别的建筑所不能替代的,并且蕴藏着的丰厚的风俗文化信息代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eiruitouzi.com/post/267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