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江为什么叫牡丹江?
“牡丹江啊,牡丹江,你是花的江,流淌着欢乐,奔腾着希望……”这首牡丹江人耳熟能详的歌曲《花的城,花的江》是这样唱的,不过这不是牡丹江的名字的由来,作为地地道道的牡丹江人,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牡丹江是因山得名,也就是因源头吉林省敦化境内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山脉的牡丹岭得名。也有一个说法是源自满语穆丹江,就是弯弯曲曲的江的意思。流经五县一市,即敦化县级市、宁安县级市、牡丹江地级市、海林县、林口县和依兰县。
牡丹江发源地吉林省敦化市是上游,流淌195公里后经大山嘴子流入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的镜泊湖;镜泊湖这一段又有十几个支流汇入在宁安境内这一段是干流,水流量大,江面宽,逢汛期水流非常壮观,历史上在上个世纪60年左右发过大水,之后在90年代初有一次大水,但每次发大水也没有绝口决堤,还是比较平稳的,从镜泊湖到宁安和牡丹江交界的温春镇这一段的水流落差有100多米;进入牡丹江境内有62公里,属于中游,江面仍然很宽;海林、林口、依兰境内分别是100、65、70公里,就是有“中国雪乡”的那个海林,有“林口㸆大鹅的那个林口,有金代五国城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那个依兰,最后经依兰县城西硝石嘴子汇入松花江。牡丹江流域没有大工业等其他污染源,干流水质百分之百能达到三类,是黑龙江省内水质最好的河流。
牡丹江 满语中称“牡丹乌拉”为弯曲的江的意思,***取谐音为牡丹江。
有个传说,在牡丹峰上有个牡丹花,它的根下就是水源,而在牡丹旁边有个大蛇在守侯,常年的保护着牡丹花,有一年天下大旱,坐落在牡丹峰下的很多村民都快渴死了,有一个小伙子为了拯救所有的人,独自一个人去牡丹峰,希望能把那棵牡丹拔掉,让根下的水源源的流到峰下,他走了七天七夜终于到了峰顶,筋疲力尽的他又和***恶斗了七天七夜,终于把大恶虫杀死掉,但是他也已经将自己的血流尽流光,在最后一口气前将那棵牡丹拔了下来,而牡丹花下的水如喷泉一搬涌到山下,将他的尸体也带了下去,从此,牡丹花下的水源源的流着,哺育着山下的人民,他们用牡丹花下的水浇灌田地,繁衍生息,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为了纪念那个小伙子就把这条他用生命换来的江叫做"牡丹江"。
东北是多个少数民族与***混居的地方。很多语言,地名,都是语言交流,音译,意译,谐音转化而来。很多地名都是金朝时期的女真,满语留下来的。
牡丹江,满语,穆丹乌拉。穆丹~满语是弯曲,回转之意。满语意是弯弯曲曲的江。汉语译音牡丹江。流传下来。
还有很多地名也都是由满语河流而得名。
比如,伊春,因伊春河,得名。满语,皮毛之乡。
同江,因同江得名,满语叫拉哈苏苏,苏苏满语的意思是高粱。
宝清,因宝清河而得名。宝清,满语是猴子的意思。
呼兰,因呼兰河而得名。呼兰,满语是烟囱之意。
阿城,因阿勒楚喀河得名。简称阿什河,金语,金子的意思。
穆棱,因穆棱河得名。穆棱,满语,马的意思。
海林,因海浪河得名。海浪谐音海林。海浪,满语榆树的意思。
富裕,因乌裕尔河得名。谐音富裕。乌裕尔,满语低洼地之意。
绥芬河,因绥芬河得名。绥芬河满语锥子的意思。
还有,佳木斯,哈尔滨,等很多地名也都是满语形成的名字。这在东北举不胜举,还有很多地名是蒙语形成的,比如呼伦贝尔,木兰,等等。齐齐哈尔是达斡尔族语天然牧场的意思。加格达奇是鄂伦春族语有樟子松的地方。
1903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修建到了当时一个叫作“黄花甸子”的地方,在此设置一站,因其南临牡丹江,故命名为牡丹江站,站址就在今天的文化广场上。正是从这时开始,才孕育了牡丹江城的雏形。毫无疑问,文化广场是牡丹江这座北国名城发展的始点。这座城从南到北,由“甸子”变城市,其根基就在这里。
牡丹江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因为满族先民的满语而命名的,最初的牡丹江叫穆丹乌拉,满语里面穆丹是弯弯曲曲的意思,而乌拉是江的意思,在1903年沙俄在中东修建铁路,需要建一个火车站,直接将火车站的名字命名为牡丹江,后来牡丹江建市后就一直沿用至今。
民歌体裁分为号子山歌还有什么?
歌曲艺术属于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体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歌唱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宽范围。
目前,一般认为,歌曲作品的体裁大致可分为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民歌改编曲、秧歌剧、***歌曲、歌剧、清唱剧、音乐剧等种类。
一、民歌
民歌一般是来自于民间口头传唱,富于地方色彩的歌曲。民歌歌词通俗上口,旋律优美流畅,演唱***用各民族、各地区方言,体现其神韵和风格。
各国民歌均表现出各个民族特有的感情,也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习俗。
最早的民歌伴随着人们的语言和劳动而产生。我国广袤土地上的56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劳动方式的不同,尤其是语言及各民族音调的区别,形成了斑斓多彩的个性风格。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及大量的说唱艺术都大量吸收了中国民歌的养分,并从中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歌唱形式。
从体裁形式上看,中国民歌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种类型。如陕西民歌《揽工调》,江苏民歌《长工苦》,浙江民歌《车水号子》,江南民歌《月儿弯弯照***》等等。
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某种艺术表现为目的,根据文学家的诗歌而创作的歌曲,是诗和曲的结合。艺术歌曲旨在通过音乐和诗歌的共同作用,激发出一种灵感和氛围,让听者能够透过某种语言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审美韵味。
艺术歌曲通常在音乐会上表演,多为独唱,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对演唱技巧有很高的要求。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于其它一些歌唱形式——如歌剧——而言,是难以达到的。与民歌相比,它无论歌词还是曲调都经过作者精心琢磨,并赋予技巧性的艺术构思,同时,艺术歌曲异常强调伴奏的艺术处理,因此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把伴奏的写作作为歌曲整体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的艺术歌曲的名称不同,如德国称“Lied”,俄罗斯称“Romance”,法国称“Melodie”等。虽然名称不同,风格也不同,但在类型属性上,均属艺术歌曲范畴,是一种结构更精致、更完美的音乐会独唱歌曲。在欧洲音乐史上,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保持有崇高的艺术地位。
民歌的体裁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
1、号子:(也称之为劳动号子)号子具有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歌曲节奏与劳动节奏统一,旋律节奏固定,一般演唱时为领者即兴,和者衬词的形式。号子从歌词题材上分为农事号子、工程号子、林业号子、船工号子、搬运号子与作坊号子。
2、山歌:
人们在上山砍柴、田间劳作、野外放牧、停脚小歇时,为抒发内心情感,或向远处的人传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即兴编唱,多在户外演唱。具有直畅性、单纯性、自由性,同时旋律起伏大,多***用上下句结构,句子多对偶。可大致分为爬山调、山曲、信天游、花儿、客家山歌、闽粤赣山歌。
3、小调:
人们日常生活的休息、***、***等场合中演唱的民间歌曲,也就是说,除了劳动号子、山歌以外的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归入这一类之中。小调常由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演唱,流传性广,节奏均匀,旋律丰富,歌词多***用长短句
山歌的体裁一般可以分为哪三类?
鉴于山歌体裁内部形式的丰富与背景的多样性,山歌又可细分为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歌和渔歌。
一般山歌,是指陕北信天游、青海花儿、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四川东部地区的晨歌等无特殊演唱背景的一类山野抒情歌曲。
田秧歌,是指以田间劳动为背景演唱的山歌体裁。它不似号子那样具有鲜明的统一劳动节奏的实用功能,主要功能是鼓舞劳动热情,驱除疲劳,抒发内心情感。南方地区如四川、贵州等地的“薅草歌”,江浙一带的“田歌”,湖北的“插秧号子”,以及鄂、川、湘、黔、陕南与陇南地区流行的“薅草锣鼓”等歌种,都可归属于田秧歌类。
牧歌,特指以放牧为背景的—类山歌体裁,包括牛歌、放牛歌、慢赶牛等歌种。
渔歌,是指沿海和内陆江河湖泊地区以渔业为背景的渔民们,在并非集体协作的、较为松散的渔业生产活动及停泊港湾休息***时唱的一类“水上”抒情歌曲。根据不同的地区,渔歌又有“船歌”、“摇船歌”、“湖歌子”、“水上山歌”等不同称谓。
可细分为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歌和渔歌。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盛行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 。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泛指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及少数民族地区,盛行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
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它们样具有在个体劳动中咏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娱自乐等基本特征。一般来说,这种广义的山歌概念更有助于我们对山歌体裁艺术特色的理解。
《诗经》到底讲了什么,竟然能让其上升到经的高度?
经,经典。指传统的权威的著作;宣传宗教教义的根本性著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王力《古代汉语语》则定义为“封建社会,统治者于体现本阶级最高思想准则称谓经。西汉起,尊儒家著作为经。(1203页)西汉汉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从此时起凡是儒家著作.皆称谓经。《诗经》,孔子删诗时只称为《诗》,汉景帝独尊儒术时才加个“经”字,于是乎出现了《诗经》的称谓。
《诗经》讲了些什么?概括说,《诗经》分三大部:风雅颂。风,十五国风,属于地方音乐,奴隶音乐;雅,属于朝庭之歌,所谓正声;颂属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共305首,这是孔子删诗后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的乐歌。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20220529)
诗经一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化诗歌开端。收集自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中国古劳动人们的劳动 ,爱情,战争与徭役 ,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烟,祭祖与宴会,包罗万象。是中国古代(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经者,先天本体,即道者也,为纵,天地经纬,故谓经,易者,正理也,在后天横竖是理。天下之理即易,故《易经》为群经之首。《尚书》在上,言先王之道(尧舜时,原始社会文化的最高形态),亦为纵向,《春秋》在下,言后世之道(周时,奴隶社会文化的最高形态),亦为横向,《诗经》者,文以载道,以心言道,《礼记》者,以身言道。以音言道,有《乐经》(佚),历史上下,人道心身,天理地音,合六数成大体。
诗者,思也,在中,其声为歌,故为诗歌,言思无邪者,即诗经无有***,以情解诗经之意,非正不雅。诗言志,志者道位。后世诸唐诗宋词,为诗之情染也。
诗是六经之首,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总而言之,《诗经》是文化修养和人生情操的教科书。
《诗经》是西周到东周初年的,周朝的社会生活的最可靠的史料,“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反映西周士女交往、婚姻家庭、农业活动,公务工作、朝会宴饮、祭祀活动。有丰富的历史资料。神话内容少,人事内容多,有诗史之称。吕思勉《中国通史》大量引用《诗经》内容来写文化史,其中婚姻家庭部分,如果没有《诗经》几乎难得对后来文献提供例证。
至于《诗经》何以为经?这个问题提的奇怪,所谓“经”是本意是国家典籍,由于是典籍,内容不能更改,具有权威性质。《诗经》是西周诗教的主要内容,有专门负责***风的官员,官员常需要献诗,祭祀需要演奏“颂”,朝会宴饮需要奏“雅”,非祭祀、正式朝会等场所则演奏“风”。《左传》记录有 季礼在鲁观周乐,演奏的曲目多与现《诗经》内容同。这说明孔子之前的《诗经》大抵与现在的同,孔子大概是不可删也不能删。因为《诗经》为西周典籍,孔子重礼,大概不会做这种和身份不同的事。孔子“述而不作”,孔子并非谦虚,而是没有“作”的身份,只有“官方”才可以“作”,孔子是“士”,不得作。孔子之世没有个人“著作”!现在某某“作”都是后世托名,并非当时“著作”也。
所以《诗》是真正意义的“经”,由于《诗》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又日常所用,士民传诵儒生必背。虽经秦火,保留完整。而列国文献毁于秦火。
《春秋》由于孔子在鲁(孔子为鲁国老),得以在孔门流传,其记录完整,本是鲁史。故得称经。而春秋三传不得称经。这是“经”的起初情况。后来凡“不易经典”都可以称“经”,如《道德经》,佛经等等,另当别论了。
《诗》本就是经,后来列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而《诗》之时,是没有儒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