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目前农民对农田基础设施的管护都不参与了?
我们这是山区,人民公社时代修建的农田基础设施,早就没有了,有人可能不信!五六十年代打的两口水井,因地下水位下降,早就成了干井。七十年代修的河坝,散集体后几次大的洪水过后早就冲毁。现在的河坝是***拔扻修建水泥沙浆灌缝的石坝。平时和大家聊天和实地看过,现在大量降雨是少,可是有时下大暴雨,也没发过大水,这原因是农民把山坡荒片沟汊,全开垦成地种上玉米,实在不能种的乱石沟坡,全都载上各种树,这样洪水少了。有人说的农田撂荒在我们这一带没有,那些不出外打工的老农民,把大小地块耕种的超过集体时期的耕种模式!
为何目前农民对农田基础设施的管护都不参与了?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分田到户分散经营造成的。下面根据我们阳新县的实际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分田到户之初至80年代中后期,我县水田的耕作模式还保持有大集时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模式,为油稻稻,即一季油菜,一季早杂,一季晚杂。水利设施还比较完善,基本上能维持抗旱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设施逐渐老化失修,已经满足不了老百姓抗旱的需求了。于是老百姓根据阳新早稻一般不需抗旱的特点,调整为一年只种一季中稻,一季油菜,有的干趣油菜也不种了,这就干趣就不抗旱了。
第二、由于分田到户,千家万户,各自的种植作物不同,有的需要抗旱,有的不需要抗旱,而抗旱的水系只有一个,抗旱的渠道又长,有的要跨乡镇,有的要跨村组,难能形成统一的指挥。
第三、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村农民,中青年几乎外出打工,农业产品比较效益又低,在家的老弱病残的农民干趣靠天吃饭。
第四、还好的是,***时代修建的防洪排涝设施现在还比较牢固和健在。例如,阳新县海口湖,涉及太子、韦沅口、黄双口三个大乡镇,大集体时,从太子镇到黄双镇沿山下修建了一条长达25华里的绝流港,史称爱民港,目前完好,因为不可能分到户。还修建了海口湖电排站,属县水利局直管,目前设备年年维修完好。不过由于部分退田还湖,现在的排洪压力比大集体时轻多了。海口几十里的长江大堤,在******时期得到了稳稳的加固,加之长江三峡的建成,长江沿岸的洪水,再也不能泛滥成灾了。
鉴于上面对农民为什么不参与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的主要原因是分田到户分散经营所造成,所以农业农村必须深化改革,走新型集体化道路,到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管理网络,比大集体时更先进更科学更美好。
现在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广大农民能去参加农田的基础设施管护吗?想去管护也管不了护不成。大家想一下,一家子就分了那么几亩地,几亩地又分了东、西、南、北几块,他怎么能参加大面积的管护,能种就种,不能种就不种或自我荒废。
我是一个乡镇干部,我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现在的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确实是不怎么重视了。纠其原因,有这么三点。
一、农业不赚钱
现在,种地不赚钱甚至赔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种地的基本都是农村老人,而土地大面积季节性搁荒。
这种情况下,除了少量经济作物和果蔬,谁还在意农业基础设施呢?
二、集体观念涣散
包产到户以后,一切都走向了单干,现在农民基本已经没有了集体观念。对村委会的意识也仅仅就是结婚迁户口等开个证明盖个章。
从2005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村的公共设施基本都是***出钱。这基本也就代表着农业基础设施这种事都是村上的事情。
一来粮食价格低,二来农业基础设施利用成本高。就拿灌溉来说,虽然农用电价低,但管理灌溉井的人并不完全按照电价收费。一亩地加上人工,代价超过了粮食增产的价值。豆腐成了肉价钱,谁还愿意去灌溉。